深入了解

徳颂 R10参考级前级放大器/R20参考级单声道功率放大器

赵聪 

旗舰情结

      作为国内发烧级晶体管放大器的开拓者,邹元元先生早在上世纪的红灯通讯器材厂高级音响开发部的时代就已经开发出了震惊国内发烧音响圈的SL200/M200前后级,这套旗舰级前后级可以说是国产音响中划时代的产品。特别是M200后级,150W纯甲类单声道的配置,在今天看来也谈不上落伍。

      也许正是因为起点太高,邹先生在自立门户之后,始终对设计一套新的旗舰级放大器心存顾虑。因为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拿出什么新的看点,仅仅是重复、修改之前的作品,邹先生是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的。所以,红灯之后,我们再没有看到过邹先生推出过前后级分体放大器,有的只是K9V8V8i这样的重型合并机。虽说这些产品不乏亮点,也有很高的性价比,甚至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也倍受欢迎,但是,只要是见过红灯那套旗舰的发烧友,却总是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谁会相信几部大功率合并机就是邹先生在晶体管放大器设计上的极限?相信每一个自红灯时代起就关注邹先生的发烧友,都怀有这样一份“旗舰情结”吧。

      别说中国的发烧友不信,了解邹先生的日本代理商也不相信。差不多三年前,徳颂产品的日本代理商木口岩先生亲自飞赴上海,与邹先生沟通,要求按照日本市场的需求,生产一套具有与当今最先进的晶体管放大器同样功能与性能的前后级放大器。其实,邹先生此时也正有意开发一套高档的分体放大器,木口先生的意向,只是让徳颂马上把这套产品的开发正式列入了开发计划。

R10的源起

      木口先生之所以能与邹先生一拍即合,首先是邹先生本身也有制造更高级产品的心愿,然而更重要的是,木口先生给了邹先生一个能激发出他极大创造热情的挑战,那就是,新的前级,应该应用一个国内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全新音量控制技术,那是一种精度高达0.1dB的数控模拟音量控制电路。有经验的发烧友看到这里,应该联想起Mark Levinson的经典参考前级No.32,不错,这正是No.32中应用的音量控制方式。

      对中国音响工业发展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在晶体管电路技术方面与国外隔离了几十年,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骤开,才发现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世界。所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音响工业,是从照搬国外技术杂志(基本来自日本)公布的成熟电路,并稍加修改而起步的。如果没有现成的电路图供借鉴,我们基本无法独立设计出实用的产品。高精度的数控模拟音量控制电路,正好属于没有公布电路图的那一类。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国内音响企业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了吧?自行开发高性能电路,需要花费不小的投入,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确定的订单,高研发成本将无法分摊到商品机上,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生存上的麻烦。在发烧音响历史上,因研发新产品导致企业破产的例子不在少数。

      有了订单保证,邹先生终于可以进行自X1200纯净电源设计之后的另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自我超越。虽然对邹先生来说,电路技术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R10前级的研发还是用了1年的时间。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采用98个高精度电阻器构成的D/A式音量控制电路完全是徳颂自行研发,要说借鉴,也就只是借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思路而已。这个电路,也是R10前级真正的精华所在,与之相比,以前从未在邹先生作品中出现过的双单声道全平衡的前级放大电路,无谐振腔式结构的一体化机箱,虽然足以令广大发烧友惊叹,但对邹先生来说,并不构成太高的技术挑战。

关于R10前级的详细技术细节,本刊20095月号上曾有专题介绍。

R30透露出的信息

      R102008年底在广州白天鹅展首次亮相,之后当然就是配套后级的研发。即便在产品的构思阶段,熟悉邹先生设计风格的人也应该能够勾勒出新后级的大致面貌——200W以上超纯甲类输出功率,全平衡电路,单声道配置,这些应该是最基本的功能,然后,还可能加上各种锦上添花的功能。

然而在2009年,我们等来的并不是期待中的单声道后级,而是一款型号为R30的合并机。可略感失望之余,如果你仔细研究R30,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新的后级已经列入研发计划之中,而且型号应该是R20;第二,R30首次完全取消了末级大环路负反馈,可以看作是邹先生在这方面的一次技术试探,所以,R20铁定也会取消令大多数发烧友们咬牙切齿的末级大环路负反馈!

      这样看来,R20在技术上的突破虽然不如R10那样惊人,但R20取消了末级大环路反馈后所带来的音质,应该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吧。

R20终于登场了

      20109月初的白天鹅展,R20终于公开露面了。从公布的资料看,R20的配置并未出乎我们之前的预料,单声道、全平衡、超纯甲类、末级无大环路负反馈,功率是惊人的300W/8Ω,负载阻抗4Ω时可以加倍!而且,在严格的意义上,这300W600W都属于甲类功率。

      技术规格是首先要关心的。因为在取消了末级大环路负反馈后,整机的稳定性和THD是否能够符合邹先生心目中的标准呢?因为据我所知,早在K9合并机研发之前,邹先生已经作过取消末级大环路负反馈的尝试,但一是主观听感没有受到认可,二是客观测试指标未臻理想,最终没能在产品上实施这一技术。而R20公布的THD规格,非常有现代高级放大器的风格,即一不追求小数点之后多少个零的绝对的超低失真值,二是明确标明满幅度输出和全音频带内的测试条件。这一规格,是不高于0.1%。在没有末级大环路负反馈的前提下,实现这一指标算得上是极其难得的成就。

      长假前夕,本刊终于收到了徳颂送来的R10/R20样机。不过,由于这套样机还要赶着运去日本参加木口先生组织的推广会,所以在我们的视听室只能逗留两天,这样短的时间未免太仓促。不过,邹先生答应,等到正式量产机出来后,还会再送一套供本刊详细测试。

初步试听印象

      虽然R10发表已经超过一年,但因为没有配套的后级,我们至今始终没有仔细听过R10。所以,这次在本刊新视听室,不仅是我们首次正式聆听R20,也是首次聆听R10

      试听配套器材为B&W 800D音箱,音乐传真CD机。所有讯号线全部用平衡线,音箱线是,应该说,都只是一些中规中矩的搭配。

      对于徳颂大功率放大器的推力,我们基本是无需去关心的。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是徳颂最不可能出问题的一个环节。从过去几年的市场反应来看,对于徳颂大功率放大器,传言最多的就是音色上的可听性争议。在这方面,争议的双方意见相互矛盾。在我看来,这很正常。抛开对国产放大器的偏见不论,其实双方的耳朵都没有问题。因为即便是国外知名品牌的音响,只要是用家达到一定的数量的热门产品,就一定会有类似的争议双方存在。究其原因,无外乎器材搭配、调整、环境上的种种差异,导致了最终听感的不同。只是对于国产音响,国内的发烧友所持的宽容度较低,评论所用言辞更为大胆而已。

      在上述的搭配之下,我所听到的,是一种透明度与细节非常丰富,同时整体又有着非常柔顺感觉的音质。《炎黄第一鼓》第二轨“鸭子拌嘴”,由于乐队包含许多高频泛音丰富的打击乐器,系统配置和调整稍有问题,听起来很容易就会不耐久听,或是过于明亮,甚至达到刺耳的地步。而B&W 800D杰出的钻石高音,对于前端器材高频和超高频瑕疵的容忍度几乎为零,所以,如果R10/R20组合的频域高端有任何问题,会立刻被毫不留情地反映出来。然而,取消了末级大环路负反馈的R20表现出的铙钹音色,却是灿烂中有温暖,质感非常逼真,久听也没有烦躁感。

      Telarc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用这套系统听起来竟然发现过去不曾察觉的趣味,音乐中似乎有更多的可供回味的细节,整体的音色出乎意料地柔软。不知不觉很容易地就听完了第一乐章,同样没有烦躁和滞涩的感觉。

      单声道结构加上大功率,R10/R20表现出的声场规模是普通放大器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更接近现场的音场临场感,R10/R20音场的稳定最突出的特色是“稳定”,这种稳定不仅是指在高声压下整个音场的稳定感和实在感,还表现在随着音量变化,音场仍然稳定不变,没有整体形状的变化,没有乐器位置的漂移。当然在很小的音量下,受到人耳等响度曲线的影响,音场中的乐器形体会变小,但音场的形态,仍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R10/R20的低频,有着非常出色的延伸和分析力,《菅野冲彦录音作品集》中“赞美诗”管风琴的踏板音,几乎是我在本刊试音室启用以来听到的最清晰,最富于细节的。800D的低频单元控制得很好,无论是管风琴踏板音还是阎学敏的中国大鼓,都没有一丝赘肉的迹象。这和视听室中听惯的马兰士MA-7/MA-9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打个比方,R10/R20组合的低频是属于肌肉男类型的。

下一步试听计划

      本刊老读者可能还会记得,在邹先生的V8合并机发表之时,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V8与进口名机的比较试听,大受读者欢迎。所以下一次,我们还是打算组织一次类似的试听活动,将R10/R20与当今最顶尖的讯号源、音箱进行组合,以探索徳颂这套参考级放大器的潜力。敬请本刊新老读者期待。

                                                           摘自《现代音响技术》2010年11月号



Copyright ©2005 Duss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